钧日学论语20:自致大道我师在心•子张第十九
发布时间:2019-08-05
钧日场:核心价值场
钧日学论语20:自致大道我师在心•子张第十九
冯路钧7月31日,钧日律师事务所全体成员对论语第十九篇《子张篇》进行了深度研习。如果把《论语》比喻一座大学学府,第十九篇是在嘱咐大家离开学府、走入社会之后的学修态度和方法。
《论语》成篇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,距离儒家思想定为国民道统还有200多年的时间,先秦圣贤教育系统在论语结篇之际的排篇彰显了学修教育的整体性、严谨性。行文至此夫子言教已尽,弟子门人现身说法。本篇未见夫子只言片语,通篇以子张、子夏、子游、曾子、子贡等弟子及门人的互动,警示学人在离开先生、独立社会的日子里,更要坚定学习、切勿拘泥、见过不缀、师从天地。最后借子贡之口,盛赞夫子家藏如“宗庙之美、百官之富”,仰望“日月仲尼”,“犹天之不可阶而升”,综述“道之斯行、何其可及”,表达了弟子门人对夫子的至盛崇敬,以感念师恩、思忆先师的方式,点明榜样力量的学修新途径。
文章开篇从“士”这一普通学修群体出发,以子张之口提出“见危致命、见得思义、祭思敬、丧思哀”,表达学修的立足点在于担当使命、承担责任;接着以弘德、笃道强调立志要坚、知行合一,无论为有为无、可与不可,应尊贤而容众、嘉善矜不能。文章进而对“君子”这一学修群体提出更高的要求,先以子夏之口提出“小道致远恐泥、是以君子不为”这一命题,提示学人要紧紧把握学修方向,不要偏离大道、误入旁径。在学修的路上,“日知所亡、月无忘能”,勤学好进、勤耕不缀,才能像“百工居肆以成其事”一样,成就君子学修之道。进而提出在具体实践中,用理性思维碰撞自己的情绪模式、用生活经验碰撞自己的情绪模式,把握“体验”这一根本要点,不文过饰非,透君子三变,建立以信为本的忠恕互动关系,辩证大德、小德,严格行为规范界限,作为学修的外部保障,儒家仁道尽显其中。学修离不开生活工作,“洒扫应对进退”,本末一体,先后无别,皆为君子之道;“仕而优则学、学而优则仕”,承担社会责任是学修的基础,学修同样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指导。随着子夏结题,子游提出“丧致乎哀而止”这一注重实效而不是夸大其词、虚张声势的学修态度,并毫不讳言提出“子张为难能也、然而未仁”的评价,师兄弟之间没有恭维和谬赞,敢于批评、互相提高才是师兄弟相处之道。子游的实事求是学修态度得到了曾子的高度认可,“堂堂乎张也、难与并为仁矣”,师兄弟若此道义,为后人树立了踏实求学的典范。离开圣人教诲的岁月里,“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”,继承先圣遗志,莫负“人未有自致者也”这一警示,从心出发、不断提高自己,无关“上失”还是“民散”,学修若有初成切勿自满自足,当“得其情、则哀矜而勿喜”。子贡回应曾子的婆心,以“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”为引领,提出学修之人更要严格要求自己,“君子恶居下流”,唯有心怀天下不断进取,才能避免“天下之恶皆归焉”的情形。但是,君子也不惮于面对过失,“日月之食焉、更也人皆仰之”,君子修过,依然为日为月。
“夫子无常师”,只要我们潜心修学,天地处处是学府。愿在无尽岁月里,无论为邦为家,体悟立之斯立、道之斯行,万物馁之斯来,万事动之斯和,得夫子其门而入,还中华民族复兴!
钧日场:核心价值场
- 上一篇: 钧日场:律师宣誓喜迎新年
- 下一篇: 钧日学论语21:允执其中天下为公.尧曰第二十